•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王者荣耀的战略技巧有哪些(弹道论文格式要求
  • 弹道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弹道学报期刊)
  • 轰炸机为什么难造
  • 什么意图?美媒又开始热炒“伊朗将向俄提供弹
  • FX168早自习:特拉斯减税“致命性错误” 伊朗向

通知公告

  • 《弹道学报》投稿方式
  • 弹道学报版面费是多少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王者荣耀的战略技巧有哪些(弹道论文格式要求(3)

来源:弹道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21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03.局座三大理论一直引人调侃 张召忠如今全网拥有近3000万粉丝,在B战首秀的时候还导致了网络瘫痪。 他最成名的三大理论,至今都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03.局座三大理论一直引人调侃

张召忠如今全网拥有近3000万粉丝,在B战首秀的时候还导致了网络瘫痪。

他最成名的三大理论,至今都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第一,海带缠潜艇

海带缠潜艇的说法是张召忠在节目中提出来的,当时他说到,来无影去无踪的潜艇并不是无敌的存在,在我国黄海沿海一代大妈们养殖的海带,就是它的敌人,因为海带长度很长,有的都几米长,如果潜艇不小心驶入这片区域,很有可能会被缠住无法脱身。

当时很多人都笑话他的这个说法,结果日本“亲潮”级别的常规潜艇,就被海带缠住了方向舵,而美国的“康涅狄格号”也曾被渔网缠住,因此该理论成真以后,“局座”又一次“威名远扬”。

第二,雾霾防激光

雾霾防激光是在2014年提出的,当时主持人问到“局座”,激光武器有没有劣势或者短板,“局座”回应到任何武器都有短板,当雾霾的浓度达到四五百以后,激光也很难穿透,因此激光武器最怕雾霾和烟雾。

当时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很多人都认为可笑,可实际上激光确实难以穿透大面积的雾霾,并且也很难进行激光制导,我们目前就有“雾霾战车”,通过进行人造大雾的来干扰光学和雷达的侦察。

第三,陨石怼航母

航母作为海洋上最大的一个作战平台,对其保护肯定是“里三层外三层”,当年“局座”就提到过,打击航母是很难的,因此航母的护卫舰很多,除非进行饱和式攻击,不然航母基本上无敌的存在。但矛盾是相互存在的,如果在高空投放陨石的话,利用巨大的动能,可以轻易穿透防御,打击航母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很多人就觉得这个理论有些“不切实际”,陨石是人为能够控制的么,结果咋地了,没过多久,我国就研究了基于“钱学森弹道”的“东方快递”,可以一旦“送货”就很难被拒收,也被成为“航母”。

?写在最后

其实张召忠作为特殊津贴的享有人,他在军事理论这一块属于专家,专家肯定和咱们普通人的看法有所不同,郭德纲也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我和火箭专家说你的火箭不行,燃料不行,你得烧柴,或者烧煤,煤最好是精煤,水洗煤不行,而专家如果拿正眼看我一下,那他就输了。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是如何做到高超音速的?

虽然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有高超音速导弹开始试射测试,但是真正大火并相继涌出则是在最近两年,其中以我国的东风17最为亮眼;而俄罗斯则相继公布了包括匕首、先锋、皓石在内的多款不同类型高超音速导弹,而最早开始试射的美国十年时间过去了最初的X51高超音速导弹早已下马,最新的多款不同类型的高超音速导弹则一直因为没钱等原因停摆着。从以上这几款相继出现的高超音速导弹来说,最早公开亮相并装备服役的就要数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了,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批量装备服役的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的技术高度可是相当高的,因为单单从其尺寸和气动外形就能看出其在射程、速度、突防三大方面的优势。比如在射程上,从公开亮相的东风17可以看出其连同飞行器在内基本属于单级结构,助推的芯级应该是直接延续了射程介于1300公里左右的东风16导弹芯级,这意味着东风17的初始动力加速段飞行距离至少在1500公里左右。其次因为东风17采用了钱学森滑翔增程弹道,初始的加速度只是为了其达到更高的高度,那也就意味着借助钱学森滑翔增程弹道优势,东风17的最大射程至少在4000公里左右,这个射程优势下等于是东风17保持了东风16近程导弹的体积和重量,却达到了东风26中程导弹的射程优势;第二点速度和突防,钱学森弹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不断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的速度在不断提升,同时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整个飞行弹道也变得不可预测,所以不光提升了飞行速度和突防能力,而且从东风17的飞行弹头气动外形来看,其应该是具备末端加速和末端机动飞行能力的,这也就意味着东风17借助滑翔打水漂的速度能提升到10马赫左右,然后末端突防过程中借助飞行器自身的动力加速优势最大提升到15马赫左右,而且东风17的弹头采用三角翼设计下,两侧边条翼直接采用截断设计,这样突出的边条翼和截断设计就能够很好的从最尖端开始的高超音速气流中分离出来一个低压区域,那也就产生了一个亚音速气动区域,这样就能够为亚音速区域内的三个气动翼面产生机动控制力矩提供可操控环境,这也就意味着东风17的末端突防能力特别强,可以说说现阶段全球范围内末端机动能力最强的高超音速武器了,毕竟我国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各种类型高超音速风洞群。俄罗斯公布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完全就是一款“充面子的”导弹,因为该导弹是陆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只是因为其末端突防速度恰好达到高超音速5马赫的门槛,所以俄罗斯也就顺势将其挂载在米格31截击机上充当空基高超音速导弹。但是实际上其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占据一定的突防优势,其圆柱形弹头末端基本没有什么机动突防能力。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则比较有意思,因为该导弹是指搭载在俄罗斯著名的RS-18撒旦战略洲际导弹上的核战斗部,按照俄罗斯公布的消息来看,先锋导弹被洲际导弹推出大气层外后将会下降高度冲入大气层并依靠气动升力进行增程滑翔,在这一阶段中其突防速度将达到20马赫以上,并且具备较强的横向机动突防能力,并且在接近战略目标的时候能够释放出多颗速度更快一些的核弹头实施战略核打击任务。但是根据2018年俄罗斯国防部选择的试验数据来看,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理论上整个飞行阶段中,其中洲际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刚分离阶段,由于此时加速度仍然很高,而且已经基本接近外太空了,所以这个时候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7马赫左右,紧接着在重入大气层滑翔突防的过程中,受限于大气层空气阻力的影响,其虽然射程能够有着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其飞行速度也会下降到20马赫左右。但是不管是停留时间不长的27马赫还是较长时间的20马赫下,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温隔热材料的问题,而高温隔热材料并不是俄罗斯的技术强项,只能说先锋导弹理论上性能很强,但是实战部署能力到底如何还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其次是皓石高超音速导弹,皓石高超音速导弹是一款采用火箭助推、冲压发动机加速的超高音速反舰导弹,由于其处于大气层内飞行,所以其最大起飞速度并不高只有7马赫左右。从其整个发射流程来说,尾部的火箭助推器加速到2.5马赫左右的时候分离,然后这个时候冲压发动机启动将整个导弹加速到7马赫左右,并完成整个动力飞行段。但是实际上要想和传统超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一样以7马赫的高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海拔高度越低空气密度更大、意味着低空飞行阻力越大。当然皓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还没有装备服役,不过从其公布的飞行弹道来看,其还是首先借助火箭助推器垂直爬升加速,然后达到一定高度和速度后,火箭助推器脱离,冲压发动机点火使得导弹在空气稀薄的万米高空至上滑翔增程实现上千公里的射程和高达5马赫的飞行速度优势,最后接近目标时,导弹垂直俯冲借助高度换速度的,将整个导弹的末端突防速度提升到7马赫左右。而美国已经下马的X51导弹当年实质上只是一款为了冲破5马赫高超音速门槛的实验性导弹,该导弹实际上并不具备实战部署能力。当然该导弹的高超音速实现和前面的俄皓石一样,也都是初始段由火箭助推器加速,然后后面借助冲压发动机加速达到5马赫的高超音速门槛。但是由于X51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弹道采用了更为传统的低空水平冲刺,所以也因为低空空气密度的原因多次试验失败。总结来说的话,虽然总共详解了包括东风17、皓石、先锋、匕首、X51在内的五款高超音速导弹,但是实质上具备战斗部署能力也就只有东风17和先锋两款导弹,其余的X51和皓石何时能实战部署还是未知数,匕首则很是平庸,实战突防能力并不强。而在东风17和先锋两款高超音速导弹中,先锋借助洲际导弹赋予的高达20马赫左右的分离初速速度优势,在整个后半段基本不需要多少主动飞行就能拥有很高的突防速度,但是先锋导弹从报道的性能来说的确很强,而且还是核战斗部。但是一直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其整个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外形到底长什么样外界并不得知,所以其具体性能到底是干货还是注水仍然是个未知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可没有类似我国的高超音速风洞群,所以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还得再看。反观东风17从首次亮相就意味着装备服役,而且更是直接向全世界公开其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而且这个气动外形细究下来很不得了,而且东风17是一款常规性高超音速导弹,意味着其战斗部署范围更广,实战部署能力更强,可能没打雷就直接是暴雨了。

文章来源:《弹道学报》 网址: http://www.tdxbzz.cn/zonghexinwen/2022/1221/580.html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上一篇:弹道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弹道学报期刊)
    下一篇:没有了

    弹道学报投稿 | 弹道学报编辑部| 弹道学报版面费 | 弹道学报论文发表 | 弹道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弹道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